时间: | English | 中文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法官风采丨李沫雨:知产法官的“高精尖”与“接地气”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7-24 16:20:43 打印 字号: | |

“‘射流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因为一个20公分的机械原件,学习文科、出身法学的李沫雨缠着专家请教技术特征,在网上查阅技术资料,现场勘验演示运行过程,下决心把这个“小物件”学通吃透。


在勘验现场,一台沥青纤维同步封层车上的射流器对工作流体完成混合喷射,侵权与否的原理和法理荡开迷雾、水落石出,原被告双方都心服口服。


“当事人为了创新攻关起草了多少页技术方案、进行了多少次试验论证、磨破了多少双皮鞋手套,我却坐在审判席上听得一知半解,那我的判决该如何下笔?对很多技术问题一窍不通,既然‘不通’,那就‘学通’。”西安中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李沫雨说道。



趁年轻,就要多闯一闯


2013年,李沫雨从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学硕士毕业进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第一个五年时光里,身为书记员的她不囿于办公桌和法台,走街串巷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劝说被告积极应诉,把足迹和汗水留在这座城市的神经末梢。


在审理建设工程、公司类纠纷和涉外商事案件之余,她也办理一些简单的知识产权纠纷。2018年,正值西安知识产权法庭成立。李沫雨想着,趁年轻不如多闯一闯,试试专攻知识产权这个审判方向。第二个五年伊始,她就一头扎进了商标、著作、专利、技术等知产审判的海洋。


从公司类商事审判跨入知产审判,她争分夺秒、边“游”边学;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2023年,在第二个五年的末尾,李沫雨被最高人民法院评选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先进个人”,并作为“2022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受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表彰。荣幸和喜悦之余,她认为自己和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一同成长,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个西安知产人。


走出舒适区,当好“跨界选手”



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性强,常常会面对很多法律之外的技术问题。接手一个案子、翻开一本卷宗,就像跨入一条陌生的河流。


河水有深有浅,案子也有简有难。在面对疑难技术类案件时,她会为审判工作接入“外脑”、寻找“外援”,充分发挥技术调查官制度的积极作用,与省、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西安各大高校建立密切联系,争取技术专家的支持。但审判权不能让渡,每一份咨询意见都必须内化成“本院认为”,对于常办常新的技术问题,李沫雨选择走出舒适区和知识盲区,变身机械、生物、医药、通信、计算机等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用“内行”的技术思维拆解案件。


新设计的机械运行原理和设计要点是什么?计算机软件源代码如何编译和反编译?化工技术研发从‘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生产,每个阶段成功的标准如何认定?植物新品种的DUS和DNA测试……办案和学习都是件纯粹的事,案子越办越多,学问却越学越杂。“知识产权法官,‘产权’不多,但‘知识’很多。”李沫雨自嘲道,“我上小学时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法官,现在被理想判处了终身学习。”


平淡之外有趣的一面



“鸟苏”、“康帅傅”、“大个核桃”……生活里,这些“山寨产品”让消费者真假难分又深受其害。区分“李逵”和“李鬼”,找出商标上的“相同”与“不同”,也是知产审判的日常。


法庭上,“某气森林”系列产品的生产商抬着一堆饮料包装瓶到庭,提起不正当竞争诉讼。看着两方产品宛若“孪生兄弟”的外包装,李沫雨开动起“知产大脑”——确实没有使用原告的商标,如何认定不正当竞争?案件涉及的委托生产方、实际生产方、网络销售方,到底谁是侵权行为的实施主体?找出包装相同只是第一步,李沫雨从法律规定出发,归纳争议焦点、审查案件证据、梳理法律关系,一点点挖出事实,最终确认多个主体共同侵权,并判定生产者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加大了对侵权源头的惩罚力度。


“产品的包装装潢承载着产品文化、创新创意和企业商誉,随意抄袭模仿不仅损害权利人的利益,还导致消费者产生混淆。希望所有的市场主体能够将热情投入到创新创造之战中。”作为知产法官,李沫雨打心底希望知产侵权案件能少一些。


亲朋好友无意间下载使用了“盗版软件”,她会真诚耐心劝说支持正版事业;逛街时看到商家挂出的门头招牌,她也会无意识去分析上面的字体图案有没有侵犯他人的注册商标;微信群里,有个群友发了热门影视人物的表情包,她都会圈一下对方再解释两句……当了几年知产审判法官,李沫雨被朋友说是落下了“职业病”。


“一瓶饮料、一块招牌、一个表情包……在平淡的工作生活里玩‘找茬’,也是这份职业里有趣的一面。”李沫雨说道,“大千世界、林林总总,都包含着知识产权,知产保护其实跟我们息息相关。”


人民法官,多做一点吧



知产案件也不全是“高精尖”的,很多案件标的不大,牵扯着个人生活和个体经营。知识产权保护是“国计”,也关乎民生。


某企业向离职员工主张专利权权属的系列案件中,被告虽然在原告企业中积累了相关领域的经验,但原告并未指派他进行多项涉案技术的开发。任何企业不应对个人知识的应用施加跨越法律边界的限制,李沫雨认定员工离职后的发明不属于“职务发明”。


在审理一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时,被告远在河北,因路程遥远、经济困难,不便到庭应诉,也无力聘请律师。李沫雨耐心指导被告通过网络庭审积极应诉,多次沟通庭审程序、讲解法律规定。最终,虽然没有赢得诉讼,但被告从千里之外寄来一封信,由衷感谢法官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做的贡献。


在一起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的产品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的大型设备,但使用期限较短,原告在申请证据保全时,随时面临设备拆除证据灭失的风险。在收到原告申请后,李沫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证据保全手续的办理,和同事顶着四十多度的高温到施工现场固定下证据。


“张军院长要求我们以‘如我在诉’的意识,办好民生案件。什么是‘如我在诉’?我认为就是我体谅原告作为权利人举证的艰难,为他多跑几步;我理解被告突然收到诉状的无措和茫然,和他多说几句。”对于“如我在诉”之问,李沫雨有着自己的答案。


 
责任编辑:白冰